效率分别提升4.84%、6.52%、6.45%!在鞍钢矿业齐大山铁矿智能管控中心,乙班调度长侯大威注视着屏幕上钻机、电铲、卡车跃升的作业效率数据,心中难掩激动。
从曾经的“靠人”到如今的“靠智”,“十四五”期间,鞍钢资源以智能化发展的优秀答卷,成功解决了困扰传统矿山作业效率提升的诸多痛点,使国内贫铁矿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
“十四五”伊始,作为国内最具资源优势的企业,鞍钢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传统露天矿山开发面临“地质不清、配矿不准、采选脱节”的行业痛点;井下矿山则由于规模、技术、效率等因素影响,面临产量下滑、刚性成本上升等诸多挑战……
挑战之下,路在何方?鞍钢资源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构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依靠智能化破题。围绕建设世界一流资源开发企业的战略目标,开展大胆的颠覆式的创新,以一流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赋能企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才是解决矿山行业瓶颈问题的关键。
鞍钢资源紧扣“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主线,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自主统筹优化各种资源,形成“集成平台打造矿业生态、借助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转型、突出行业特点形成矿业模式、实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体现示范作用”的智慧矿山解决方案,以一流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推动信息化与传统矿山生产环节深层次地融合,引领矿山行业转型升级。
发布14项数字矿山建设工作要点及指标体系;起草“鞍钢集团矿山产业关键工序数智化建设规范”;制订《鞍钢矿业公司一流智能制造指导意见》;启用数智管控中心,以“一总部多基地”为设计原则实现产供销全产业链数据协同与信息共享;
细化工作安排,滚动制定方案,实行挂图作战,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时间表、路线图,分级分类做好智能化项目管控,按时间点跟踪落实——一场关乎鞍钢资源生存与发展的“大战”,就此拉开帷幕。
走进鞍钢矿业关宝山公司磨磁车间,干净又安静。只见两台大型球磨机快速运行,偌大的生产现场空无一人,智能巡检机器人和清扫机器人偶尔闪烁的灯光,显示作业正在进行。
从2021年开始,鞍钢资源在该公司建设国内首个智能工厂,以智能化手段对生产流程进行再造,推动选矿工序由人工调控变为系统调节,使磨矿、磁选、浮选等选矿流程工序协同、智慧生产、智能制造。
关宝山公司选矿主管工程师张文辉一语道破,“设备全部实现远程一键操控,指标不再依赖个人主观判断,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确,随只能工厂的上线运行,关宝山公司的劳动生产率和精矿产量不断攀升。
亚洲最大铁矿——鞍钢矿业齐大山铁矿,也构建起全国首个全流程数字化采矿系统。地质资源数字化建模、智能配矿动态优化、生产协同智能调控的“三级联动”机制,整合了分散的地质数据、生产数据、选矿数据,实现资源开发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的根本性转变。
传感网络、虚拟现实与仿真、精确定位与导航……这些新奇又陌生的词汇,慢慢的变成了鞍钢资源快速推进智能化发展的“老朋友”,成为翻开企业新篇章的“主力军”。
“十四五”期间,鞍钢资源融合“矿石流”“信息流”“业务流”“数据流”,在国内矿山行业率先完成露、井、选、球四大场景的无人化改造,建立起包含生产、设备、安全等6类调度于一体的“数智管控中心”,实现完整的“矿山规划-地质建模-采掘计划-采矿作业-运输作业-选矿(破碎-磨矿-浮选-浓缩-脱水)-球团/烧结”全流程高度集成化、智能化、扁平化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这不仅成为冶金矿山行业的智能化标杆、引领矿山行业整体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更标志着智慧工厂从单点自动化,正式迈向全局智能化的新征程。
当下,以智能化推动制造业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已然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而不论何时,矿产资源这个“工业粮食”都必须稳稳地把握在自己手里。
鞍钢资源深谙此理,“十四五”以来通过智能化的加持,使企业“重焕青春”——
全面梳理智能化建设项目,形成11大类45项典型智能化场景;高等级案例23项,中等级19项,低等级3项,其中,智慧选矿等7个大类方向的高推荐级案例已经具备优先推广条件。
根据鞍钢集团智能制造评价要求,在15家单位的18条产线条自动化程度相比来说较高,达到智能工厂基础级水平;5条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达到智能工厂先进级水平。
实施25项数字化投资类项目,26项数字化科研类项目,累计获得11项行业级奖项,9项省部级奖项,3项国家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相关案例,3个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优秀场景,3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并入选辽宁省数字标杆企业。其中,关宝山公司智慧工厂项目,荣获2022年第四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创新应用十大典型案例。
迈向“十五五”,鞍钢资源将继续深入完善智能化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以更加精细、更加绿色的开采方式,实现与地球更温柔、更可持续的对话,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坚实的矿产资源保障力量。(苏东宾 秦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