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将发展智能建造作为培育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立足“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施工、可视化治理”技术路线,以智能建造为主抓手、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为重点,一体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数字住建+智能建造”行业转型发展新模式。
重庆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智能建造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到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调研时要求,全力发展智能建造,建强现代建筑产业链;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市领导对智能建造工作多次作出专题批示。
一是“政府+市场”协同推进,凝聚行业各方合力。2023年7月,重庆成立全市智能建造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秘书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厅、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教育委员会分别牵头组建综合协调、应用推广、产业引育、人才培育四个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调研市场主体,研究处理问题困难,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各部门将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出台具体工作措施,试点区县不断强化工作统筹、加大工作力度,行业企业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提升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工作意愿。
二是“引导+激励”政策保障,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围绕项目实施、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资金补助、招投标、科学技术创新、评优评先等政策体系,强化智能建造项目前期策划,将建筑机器人与智能施工装备应用纳入设计审查、数字工地日常管理范畴,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智能建造内生动力。如,新建轨道交通项目、单体建筑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项目、概算投资大于5亿元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全面采用智能建造技术;2024年2月,印发《重庆市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项目技术复杂认定标准(试行)》,被认定为技术复杂的智能建造项目,可在施工招标时采用综合评估法。
重庆市以工程应用为牵引,加大新型建造方式科学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构建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于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促进全国先进的技术在重庆落地转化。
一是“数字+建造”双向赋能,促进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聚焦“住”“建”两大领域、“城”“乡”两大基本面,谋划构建重庆“数字住建”工作体系,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已建成“住建大脑”和CIM(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及能力组件。其中,“住建大脑”开展城市空间运营等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空间建设,为城市治理智能化升级强化AI(人工智能)赋能、数据供给;CIM平台已归集全市707万栋房屋数据,整合“实景三维”模型和物联感知数据,覆盖5400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形成城市空间分析、数字孪生模拟等11项共性能力,有效支撑重庆东站等重点项目建设和运营;制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物联感知体系总体建设方案,编制有关标准及体系图谱等技术文件,打造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统一物联感知平台,全面接入“数字重庆”城市物联感知体系。截至2024年年底,完成编目接入感知设备3591套,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工地、综合管廊、内涝防治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实施AI赋能计划,部署行业垂直AI大模型,开发上线“渝小筑”行业通用智能体,培育12个AI应用典型案例。
二是“研发+转化”两端协同,加速技术落地应用。近两年投入财政资金3000余万元,吸引社会投资超1亿元,组建智能建造领域市级重点实验室5所,培育智能建造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余家。投资5000万元,建成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科创中心,打造集智能建造关键研发技术、功能场景测试、施工装备制造等功能于一体的研发创新平台。目前,已有多家本土企业在智能建造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实现突破。如,筑邦科技自主研发6款建筑机器人用来生产、施工,减少人工50%以上。
三是“宣传+推广”多向发力,推动建筑机器人规模化应用。2024年12月,重庆市举办第二届建筑机器人大赛,吸引全国20余个省、市团队来渝交流合作,120余项创新设计、技术产品参赛参展。截至目前,第二届建筑机器人大赛创意设计作品已形成实物样机10项,开展工程应用4项,最终形成产品3项。其中重庆大学研发的模块化建筑天花面板安装机器人、重庆交通大学研发的足式爬壁检测机器人已在项目中实战应用,墙板搬运、混凝土整平、地坪研磨等建筑机器人在团结湖数字化的经济产业园、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国际生物城等项目上得以规模化应用,形成集群发展之势。
重庆市聚力实现产业化发展,推动传统设计、施工等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引育智能建造、数字孪生等新兴起的产业,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聚链成群,形成优势突出、协作紧密的产业体系。
一是“创新+孵化”紧密协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协同体系,统筹政策资源、创新资源、金融资源、人力资源。落地专注于建筑机器人孵化的产业培育机构——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教育培训。开展央地合作,与中建集团共建中建两江智能建造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轻型施工装备集成平台等智能建造技术。设立5000万元智能建造天使投资基金,依托远海建工等搭建国内知名的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产业中心实训基地。
二是“项目+产业”相互支撑,培育行业新质生产力。2024年10月,出台《重庆市“机器人+”应用行动计划(2024~2027年)》,将“机器人+智能建造”作为重点领域,纳入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建筑机器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进机器人典型应用开发,推广“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已培育出9家本土建筑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研发推广工程测量、腻子涂敷、室内喷涂、墙砖铺贴等10余款建筑机器人。2024年开展智能建造政策宣贯、供需对接、项目观摩、成果展览、竞技比赛等系列活动10余场,形成“项目带动产业、产业支撑项目”的良好局面。
三是“国内+海外”拓展市场,推动智能建造产业“走出去”。随只能建造技术的不断突破和产业链的日益完善,本土企业在深耕细作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如,同炎数智的“数智化+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在新加坡轨道交通、科威特机场新航站楼等海外项目得以落地应用;中冶赛迪“轻链”项目管理平台服务海内外项目近2万个。
下一步,重庆市将紧扣“住建大脑+智能建造”总体思路,围绕“好房子”建设、城市更新、超大城市治理等需求,构建政策牵引、标准引领、场景驱动、产业协同、人才支撑“五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引领新型建造方式变革。一是将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纳入补助范畴,给予工程总承包或实施工程单位资金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二是发布《建筑机器人应用技术标准》《建筑机器人能力评估标准》《重庆市智能建造技术应用要点》,定期动态更新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施工装备造价定额。三是新培育智能建造试点区县3个以上,实施试点项目15个以上,做好智能建造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清单,推进智能建造由点及面纵深发展。四是创建市级智能建造产业创新中心,培育智能建造科学技术创新平台5个以上。五是将智能建造技术应用纳入建筑业从业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考核范畴,举办智能建造科创训练营1期以上。六是制定智能建造产业园区培育方案,打造两江新区、涪陵区等5个智能建造特色产业园区,编制智能建造产业图谱,培育5家以上智能建造系统解决方案实施能力的示范企业。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昆明市机动车洗车场管理办法》,自12月1日起施行。
9月以来,房地产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二手房市场呈现同比、环比双升态势,新房市场则呈现分化格局。
爬楼,曾是横亘在许多山城老旧小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今,在重庆市大渡口区,这一难题正通过老旧小区改造,特别是电梯加装得到一定效果破解。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实施工程建设价格咨询项目差异化监管制度,构建起精准施策、多跨联动、闭环管理的工作体系。制度实施两年来,“0元”中标现象逐年减少,市场主体优质优价、公平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组织起草了《深圳市社会主体出租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管理细则》,并面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进一步规范社会主体出租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管理活动。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1246”政策体系,从始至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国家数字化的经济和“双碳”战略部署,聚焦“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推动“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新型城市加快发展。
“人民城市 智绘未来” 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开幕式在重庆举行
聚焦“四好”建设 共绘宜居新篇——第三届中国“好房子·好社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论坛综述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印发《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