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易控智驾战略副总裁林巧、产品专家周功,详细分享了该公司取得的最新进展、技术挑战,以及对矿山无人驾驶赛道的发展预测。
2023年,易控智驾(以下简称「易控」)在新疆一个矿场部署了200多台无人矿卡;同年10月,易控进入国家电投的矿区,令业主方对无人作业大为改观。如今,国家电投的5个露天矿,都大量采用了易控的无人化方案。
“矿山圈和科技圈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其大部分构成企业是大型矿企和工程建设企业,他们的评判标准就一个维度——能否干活儿。”
从劳动力替代层面来看,矿山司机不仅工作环境恶劣,从业门槛还非常高——首先要有B照,还要做脱产培训考试。另外,由于矿山是24小时连续作业的,一班司机需要工作近10个小时,而且很枯燥。
从矿场管理层面来说,如果存在管理或不合规的漏洞,或者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甚至有可能要负刑事责任。
在目前的新能源矿车中,增程是绝对的主力。之所以没有主打纯电,是因为矿山的加电基础设施跟进比较慢,需要仔细考虑做建设和降本规划、拉电,以及位置规划。
但林巧还是认为,纯电化发展起来也会很快,预计2025年纯电会占比30%以上。
至于氢能车,其实2022年易控已经做了相关测试验证,但其规模化的成本偏高,经济价值没有凸显。
“其实我们很看好氢能车在矿车领域的应用,因为氢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大,对于矿车来说更适合去用,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吨位也大。”
林巧表示,尽管露天矿在逐步大型化,生产效率需要跟上。但同时也要考虑成本的上升,所以大家普遍还是选了额定90-100吨载重的矿卡。
“它既能电动化,又能国产化:再大的吨位,电动化就很难了,也降低了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
在林巧看来,将「无人化、电动化、大型化、国产化」这四点融合,就会得出车型的最佳选择。
1、网络盲区:因为矿坑非常大,矿卡推进的过程中,采区会持续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有布设的基站,信号覆盖的角度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原有的5G网络可能会覆盖不住。因此,易控也做了基于弱网条件下如何连续运营作业的相关工作。
2、循环作业:不管是扬尘、降雨、下雪等天气,生产系统都要全天候投入生产。为此,易控也增加了调度的灵活性,比如说装载区的派车调度管理、车速调控、道路的拥堵调控、路口的拥堵管控。
另外,人工作业需要交班、上下车,收车等,而无人车辆是不需要收车的,只要定时进行加油或者是充电就可以。
3、采煤场景:采煤对于作业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其场景更复杂:它需要定点卸载,也会有很多弯道、坡道,以及大量车辆的汇流。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交叉路口、与人工车辆的混行,混编卸载等等。
对此,易控会提出装载工艺、参数设计,面向矿方去做生产管理。对于具体的路线、工艺参数及设计,易控都有标准的相关文件。
4、多环节无人化:无人矿车的「采运排」是产生价值的部分,易控已经将加油、点检等环节也无缝衔接到作业流中。例如在运行道路之外去设置点检位置、加油位置,让车辆可以自动驶入驶出,实现无人化。
矿车作业时,地图可通过众包实时更新,并通过大量自身的算法来优化。这样在降低单包数据量的同时,又能做到精准,以此来降低网络的依赖度。
由于每个矿的工况差异性较大,线控底盘的能力需要适配多个厂家和吨位。因此,易控形成了一套平台化能力,可以适配多个厂家,从60吨到200吨都能够直接进行匹配。
易控采用了Transformer+OCC的模式,可以将粉尘识别得更精准,不惧中小雨雪天气。同时在决策规控上,能够融合矿山作业现场的特点,做到绝对均匀碾压的效果,车辙更少产生。
在卸载能力上,易控能做到单排多车同时卸载,每一个卸载位可以卸更多的车,提高生产效率。
林巧表示,随着AI的大模型发展,数据的重要性会慢慢的高。如今,易控开发了一个自动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将数据自动化存储上云。
“通过飞轮效应,我们会在矿山赛道跑得慢慢的变快,可解的问题也会慢慢的有深度。”
在林巧看来,AI会实现产业链横向和纵向的双增长。例如易控已开始给客户提供矿巡产品,还有智能化的采图设备等,都是AI增量的外溢。
他举例称,除了自动化的运输能力,自动化技术也能应用于生产管理全面协同。因此易控提供了一体化管理平台的解决方案,用于提升管理效率。
“甚至于,道路的维修维护也能应用AI能力。例如维修之后的验收,就能利用智能的采图设备采出来,自动算出坡度、高度、宽度等,评判是否合格。”
根据该公司的数据,其全无人矿车一个月可跑350万公里,而且至今没有安全事故,让业主意识到了其安全性。
同时,无人车作业效率可超过人工的80%,同时大幅度减少用人成本——原来,200台矿车需要800多人来运行,无人化之后,人数就下降了70%以上。”
“有了应用成果之后,不管是矿方还是政府、行业协会,都在与我们探讨出台更适用于无人驾驶的矿业法规。例如「高温天气必须收车」这种规定,都是基于人制定的,现在也需要基于机器更新法规。”
2024年,易控实现了超过1000台车辆线万公里,在露天矿新增无人车渗透率达到8.3%,增量占到市场的70%以上。
据他预测,2025年,全国矿卡落地数量,大概率会超过5000台,新增车辆的渗透率肯定会达到20%以上。
“当乘用车还在向L3努力的时候,一些矿山已经实现了常态全无人运输。同时,从车辆数量来看,无人矿车的数量也远超 Waymo等Robotaxi公司的体量,单车的经济价值比乘用车也高很多。”
林巧介绍称,目前有易控车辆在运行的矿有20个,而且去年该公司突破了煤矿场景,除了大部分的剥离项目外,现在已经有6、7个采煤项目。同时,其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业务量也在增加。
如果要量化易控去年的产量,大约为1.6亿立方米,相当于愚公移了两三座山。
“部分矿已经实现生产量的50%以上用无人驾驶来实现,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矿是全100%无人驾驶。以山东一家石灰石矿举例,他们在2023年5月份就已实现了常态化无人,现在运行了一年半的时间,基本上做到了全矿常年无人驾驶的状态。”林巧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