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机械工业出版社《谦逊领导力2.0》新书分享会,清华大学杨斌教授与彼得·沙因教授谈话实录。
在《谦逊领导力2.0》新书分享会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杨斌与作者之一彼得·沙因(埃德加·沙因之子)围绕中国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展开了一场长达四小时的深度对话。
主持人徐中博士提出了十个切中要害的问题,引发了两位嘉宾的精彩讨论。以下为本次对话的详细内容整理。
杨斌教授谈到领导力转型,说中国企业现在遇到个难题:传统的等级管理效率虽高,但创新往往来自基层。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对AI这些新工具的掌握程度,很多时候比管理层还强。
这就带来一个矛盾:既要保持层级效率,又要激发员工创造力,怎么办?华为的轮值董事长制度给了我们一个启发。
这种制度让高管在不同岗位轮换,不仅打破了部门墙,还促进了管理者之间的深度合作。
类似的做法在瑞士化学公司Siba Geigy也很成功——通过高管轮岗,他们实现了知识共享和跨部门协作。
说到底,谦逊领导力不是要废除层级,而是通过制度创新(比如轮岗)和文化建设(比如信任关系),在效率与活力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职场里“拉关系”太常见了,但杨斌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所谓的“关系建立”其实是功利性社交,本质是把人当工具。
彼得·沙因说得更形象:功利性关系就像没有润滑的齿轮,或者计算机里硬编码的API接口——僵硬、不灵活。
他特别强调透明和开放的区别:透明只是按约定共享信息,而开放是为共同利益主动分享,就像“开放API”一样。
那怎么避免关系内耗?建立信任文化,鼓励开放对话,而不是表面应酬。短期看,功利社交可能让个人得利,但长期会损害组织健康;而真诚协作才能促进创新和集体成长。
中国企业出海,常带着一种优越感,结果就是“水土不服”。引用费孝通的话说,真正的挑战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也就是学会欣赏差异。
彼得·沙因提出了一个实用方案:创建“文化岛屿”。这不是真的岛屿,而是设置一个安全空间,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坦诚交流。
比如斯洛文尼亚和法国团队就用这样的形式,通过开放对话找到了解决文化冲突的创新方案。
谦逊在这里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战略能力。它帮企业在差异中找到连接点,把文化多样性变成创新源泉。这才是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关键转型。
说到90后、00后在职场的“叛逆”问题,其实背后藏着他们对尊重和成长的渴望。想象一下,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用为生存发愁,他们更在乎工作能不能带来价值感和人际尊重。
杨斌教授点出了一个关键:那些表面冷漠的“Doomer”(悲观一代),一旦获得信任,可完全变成“Bloomer”(绽放一代)。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公司,那里中年管理者主动向年龄小的员工学习短视频和AI工具,结果代际关系一下子拉近了,创新点子也源源不断。
彼得·沙因补充说,建立制度化的倾听机制很重要,比如在会议中加入“签到”环节或“加号/三角形”反馈——简单说,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安全地发声。
美国航母指挥官的案例就特别生动:当年轻水手犯了大错,指挥官没有直接惩罚,而是通过深度对话找根源,最后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进了理解。这种重视沟通而非等级的方式,正是谦逊领导力的精髓。
从我自己的经验看,构建心理安全环境是真的管用——常态化沟通和双向学习能让年轻人从被动执行者变成主动参与者,整个团队活力都爆棚。
家族企业传承可不是简单交棒,它涉及权力、业务和文化三重挑战。尤其在数字化时代,创始人的经验有时反成阻碍。
杨斌教授观察到,互联网企业正从“家长式”转向“兄长式”领导——降低权力距离本身就是谦逊的体现。
我见过一个案例,一家传统制造企的二代继承人,没有硬推新思路,而是先用谦逊姿态向老员工请教历史经验,再逐步引入数字化改革,结果顺利平衡了传统与创新。
彼得·沙因从文化角度分析,家长制容易让长辈陷入“引导性提问”的陷阱——比如问些自己已有答案的问题来变相下令。
真正的谦逊问询是怀着求知心态提开放性问题,就像有个家族企业,继承人通过定期家庭工作坊,让老少一起brainstorm,最终找到了价值观传承和创新活力的平衡点。
在国企、事业单位这类强调纪律的地方,谦逊领导力会不会弱化权威?其实不然。杨斌教授说,专家型权威正在打破传统层级——跨部门协作时,命令式管理效果有限。
反而日常互动(共进午餐或散步聊天)能构建宝贵的“二级关系”。盖洛普研究也证明,工作场所的友谊能提升忠诚度。我自己在事业单位工作时,就见过领导通过非正式交流激发团队创新,效率不降反升。
彼得·沙因对比了美国公务员体系和硅谷:政府机构中犯错可能毁职业生涯,所以员工不敢冒险,而硅谷允许失败并快速转型。
这突出了心理安全的重要性——比如某政府部门引入“试点项目”机制,让小范围试错,既维护纪律又鼓励创新。
总之,谦逊领导力是关于构建健康权威,通过信任和开放关系,在秩序与活力间找到平衡。这种艺术在变革时期尤其关键,它能帮组织既稳又新。
说到谦逊领导力的实践,其实没那么复杂。彼得·沙因推荐了一个超实用的工具——“关系映射”。
就像画地图一样,把团队成员的工作关系和互动模式可视化,让大家关注工作背景而不仅仅是工作内容。
这让我想起谷歌早期的“20%时间”政策,允许员工用部分工作时间协助他人和改进协作方式,这种对工作过程的投资真的很重要。
杨斌教授从中国文化角度建议要突破“重行动轻反思”的习惯。他提出可以邀请员工家人参与公司活动,或者在MBA教育中组织同吃同住的研学旅行。
在AI时代,人的独特性和非工具性价值越来越重要,组织确实需要创造更多非正式交流空间。
谦逊领导力要从小处着手。无论是通过关系映射增进理解,还是通过团队活动营造信任氛围,关键是要为建立开放的二级关系创造空间。
这些投入短期可能看不到明显效果,但长期来看,会给组织带来显著的创新红利和协作效能提升。
现在职场内卷这么严重,到底该怎么破?杨斌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内卷与经济增速放缓密切相关。
经济高速增长时,大家都在做大盘子,普惠效应让任何一个人都能受益;现在增速放缓,竞争就变成了零和博弈。
教育体系也是内卷文化的重要推手,从中高考的排名机制到职场的竞争性评估,都在强调“打败他人”而非共同成长。
他举了个医疗机构的例子,过度量化会导致,反而失去关系的本质意义。真正有效的评估应该促进深度对话和反思,帮助建立基于信任的协作关系。
破解内卷需要从根本上转变竞争观念。组织应当建立鼓励协作、认可差异化贡献的文化氛围,而不是简单化的排名比较。
谦逊领导力通过构建健康的二级关系,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行路径。当我们能够超越零和博弈思维,关注整体价值创造时,才能真正实现从内部消耗到共同成长的转型。
杨斌教授分享了个有趣观察:线上会议中的背景音(比如婴儿哭声、门铃声)反而是实践“情境谦逊”的好机会。领导者能否通过这些生活细节建立对小组成员的“全人认知”,反映了真正的谦逊程度。
彼得·沙因在《谦逊领导力2.0》中提到,虚拟环境重构了沟通规则。视频会议降低了对持续眼神接触的期待,为内向者创造了更平等的表达空间。
相比于线下会议容易受层级压力影响,虚拟环境更易实施“谦逊问询”——人们在自己熟悉的空间中更能坦诚交流。
线下共处对深度关系建立仍然不可替代。比如共进餐食、散步交谈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其实对建立信任特别重要。
很多团队现在采用“虚实结合”的混合模式:利用线上工具提升沟通效率,同时每月组织一次线下团建。这样既保持了工作效率,又维系了团队情感。
谦逊领导力在新时代的关键,就在于灵活运用不同场景优势,既保持关系温度又不失组织效能。
本次对话深入探讨了谦逊领导力在中国语境下的实践价值。谦逊不是软弱,而是能够释放组织创新潜能的强大领导力。
投资于理解工作关系背景与关注工作内容同等重要,这种投资能提升组织应对挑战的韧性和创新性。
谦逊领导力的实践是个人与组织一同成长的持续过程,通过建立信任、开放的二级关系,能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持续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