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出现在官方工作报告中,这个略带科技感的概念,正悄然改写中国产业发展的轨迹,也开始渗透进普通人的生产与生活。简单来说,具身智能是拥有物理身体、能与现实环境主动交互的智能系统——它不只是屏幕里的算法,而是像人一样能“看”、能“动”、能“做事”的实体,其中人形机器人是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既能感知复杂环境,又能自主决策、执行任务,从工厂流水线到酒店大堂,再到未来的家庭客厅,都有几率会成为它的“舞台”。
政策层面,具身智能已成为各地培育未来产业的重点。北京提出到2027年培育超50家核心企业,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规模破万台,同时落地科研教育、工业商业等场景;深圳将目标锁定在“千亿产业集群”,计划到2027年聚集超1200家相关企业,关联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上海则把具身智能纳入新一代通用AI“揭榜挂帅”计划,要求两年内突破核心技术,并用资金支持、产学研协同加速落地。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发展趋势,也为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让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与应用走在了国际前列——2023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量达6618件,有效专利3110件,均居全球第一,产业链配套和硬件成本优势也逐渐凸显。
从市场规模看,具身智能正迎来快速增长期。第三方机构预测,到2027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1.25万亿元,其中人形机器人是最受关注的细致划分领域。2023年至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融资数量和金额明显地增长,2025年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从应用阶段划分,当前人形机器人大多分布在在工业领域,从事机械重复的搬运、装配等工作;未来几年将逐步拓展至商业服务场景,比如商场导购、展览讲解;长久来看,随技术成熟,它还会走进家庭,承担家务、养老陪伴等灵活任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到2035年左右,家庭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突破千亿元,2040年则有望达到2.29万亿元,成为拉动产业增长的核心动力。
不过,具身智能的普及仍面临不少现实瓶颈。技术上,机器人的“泛化能力”还跟不上场景需求——比如在野外环境中,抗击打、抗冲击能力不够,电池续航难以支撑连续工作,实时通信和芯片推理速度也有待提升;成本方面,主流人形机器人售价超过40万元,关键零部件如行星滚柱丝杠、无框力矩电机依赖进口,产能不足推高了制造成本,导致企业难以实现规模效应;此外,行业标准尚未统一,不同企业的硬件接口、通信协议不一致,数据规范缺失,不仅影响跨平台数据共享,也给产业链协同带来难度。在部分场景中,用户接受度也需要一些时间培养,比如医疗领域,患者和医生对机器人手术的信任还在逐步建立,短期内难以广泛推广。
尽管挑战存在,具身智能已在多个场景实现“破局”,科研和工业领域率先迈入商业化试点阶段。科研场景中,数据采集和训练是核心——有企业搭建“数据采集工厂”,模拟家居、餐饮、工业、商超、办公五大场景收集真机数据,再结合生成式AI制作合成数据,优化机器人的训练模型。比如通过英伟达Isaac Sim仿真系统生成传感器数据,或用文本到图像扩散模型创造“看不见的物体和背景”,让机器人在数据有限的情况下也能高效学习。
工业领域则展现出多样化的应用形态:固定底座的机械臂专注高精度重复劳动,适用于实验室自动化和生产线装配;轮式的AGV机器人在物流仓储中快速移动,提升货物周转效率;四足机器人能适应矿山、地形探测等复杂环境,进行巡检和救援;仿生机器人则模仿自然生物的运动方式,在分拣等细分任务中发挥优势。以微亿智造为例,其开发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实现“开箱即用”,某新能源企业用它处理PCB板上下料,不仅解决了传统人工操作一致性差、漏检率高的问题,还将项目交付周期缩短至1个月,投资回报周期压缩至1年,适配了多品类、小批量的生产需求。
商业服务场景中,具身智能的应用正让服务更高效。酒店里,智能机器人24小时驻守前台,办理入住、解答咨询、搬运行李,缓解高峰时段的人力压力;商业楼宇中,清洁机器人在夜间自动完成扫地、拖地、擦窗,保证清洁质量的同时减少人工成本;餐厅的送餐机器人能精准将食物从厨房送到餐桌,零售店里的货架机器人实时监控库存、自动补货,降低缺货概率。这些应用虽仍处于初级阶段,却已展现出优化运营流程、提升顾客体验的潜力。
家庭场景的探索则聚焦养老需求。面对人口老龄化和护工短缺,智能养老机器人已能整合视觉、听觉、触觉、力觉等多维度传感数据,全方位监测老年人状态,通过机器学习实现行为识别和健康预警。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让人机交互更顺畅,最新的陪伴机器人支持多轮对话、情感识别甚至方言交互,在老年群体中的接受度明显提升。康复机器人从单一训练升级为“评估-训练-反馈”一体化,护理机器人则细化场景功能,陪伴机器人在情感互动上慢慢的提升,正从“辅助工具”向“主动服务者”转变。
在产业实践中,一批中国企业走出了差异化路径。宇树科技从机器狗领域积累技术,2024年推出的人形机器人G1以9.9万元的定价刷新行业低价,支持二次开发,成为全世界多所高校的研究工具,目前估值已达120亿元,正在推进科创板上市;优必选则聚焦服务机器人,其Walker C机器人能胜任导览、接待等任务,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草莓音乐节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2022年更是以22.5%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智能机器人供应商;微亿智造深耕工业领域,凭借“感知-学习-决策-执行”的全栈能力,覆盖3C电子、汽车制造、新能源等行业,被IDC列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典型市场参与者。
从未来发展路径看,具身智能将遵循“渐进式”逻辑,借鉴无人驾驶的发展经验——先聚焦单任务、容错率高的场景,再逐步向复杂场景和端到端智能演进。短期来看,科研领域仍是技术完善的核心阵地,重点突破数据采集和算法优化;中期将在工业和商业服务领域扩大应用,比如工厂的精密装配、商场的全流程服务,实现投资回报的初步平衡;长期则会深入家庭和公共服务场景,成为能提供情绪价值的“生活伙伴”。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升级,从现在的“卖软硬件设备”,到中期的“提供场景解决方案”,再到未来规模化量产后的“机器人租赁服务”,让企业和个人能更灵活地使用这项技术。
从实验室里的算法模型,到工厂里的机械臂、酒店里的服务机器人,具身智能正以看得见的速度融入产业与生活。它不仅是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产业体系优化的新引擎,也在应对老龄化、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尽管当前仍有技术、成本等难题,但随着政策支持加码、企业持续创新,这个“能跑、能做、能交互”的智能系统,未来或许会像手机、电脑一样,成为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