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过后,煤炭行业曾一度陷入困境,步入低谷。不是无路可走,而是要开新路。一些煤矿转变思路,蓄力科技,探索前行,以“智慧矿山”作为“开路先锋”,高水平发展之路渐行渐宽,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象。新桥煤矿作为集团公司智慧矿山建设示范单位,因建设早、标准高、成效显而非常关注。近期,《中国煤炭报》《中国能源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深入矿区,采访调研。
当 记者来到新桥煤矿,步入矿区,人走景移,“中国最美矿山”的画卷徐徐展开。阳光下,音乐喷泉变幻多彩,与小桥、小池构成一把巨型“钥匙”。而最美的“金钥匙”,是该矿上下求索的“智慧矿山”建设。
监控中心正对面是40台液晶显示器构成的监控屏,实时显示井下生产的现场画面。 中间,20多台电脑分两排整齐排列着,实时显示生产设备的运行参数,颠覆了传统,呈现着“神奇”。
“请开启南翼三部皮带。 ”接到一条调度指令,操作人员朱勇胜在主煤流集控系统上,用鼠标点击一下“启动皮带”图标,系统便自动语音预警,依次开启设备,约10多秒的时间,数百米井下的强力胶带运输机开始运行。
朱勇胜今年已经50岁了,他在煤矿工作30多年,还曾在多个小煤窑做过“挖煤工”。 “以前在小煤窑干活,黑暗又潮湿,每天累得浑身就像散了架。 ”朱勇胜回忆说,“那时候就想每天能多见见太阳。 ”
来到新桥煤矿,在强力胶带输送机司机岗位上工作两年后,朱勇胜竟梦想成线年,该矿建成了永煤公司首个矿井综合自动化平台,井下多个系统实现了远程控制、无人值守。 朱勇胜从井下来到了地面,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明镜的玻璃、洁净的地板、舒适的坐椅……
欣喜的同时,朱勇胜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以前操作1部运输机至少需要3个人,现在,我一个人就能操控7部运输机。 ”
目前,和主煤流集控系统同样“神奇”的子系统共有22个,优化岗位人员100多人。 其中,南风井压风机组采用GPRS无线方式来进行数据传输。 厂家工程师可远程浏览所有实时运行数据,运行远程诊断,保障设备高效平稳运行。
“再过不久,我矿还将建成智能化工作面,形成自动控制为主、远程干预为辅的自动化生产模式,可实现无人跟机作业、有人安全巡视、地面远程操控。 ”监控中心主任马迅说。
科技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也将矿井慢慢的变小,小到一部手机就能“装下”一座矿山。 在该矿管理人员的手机中,记者看到地面各岗位和井下采掘生产系统、运输系统的实时生产画面,一目了然。
“只要有移动网络的地方,就能实时看到现场、指挥现场。 ”马迅说。 该矿建设了千兆、万兆工业双环网的数据传输通道,在井下,管理人员也可以轻松利用办公系统收发、签署文件,办公效率大大提升。
有人说,煤矿工人是工作在地下的“宇航员”。 在入井口,设有虹膜门禁,非井下工作人没办法进入。 员工的“装备”也很“潮”,矿灯线上装有一个巧克力大小的盒子,若发生险情,只要按下上面凸点,发出信号,地面人员就能够迅速定位,实施救助。
行走在井下,机械设备的“科技范儿”让记者耳目一新。 在南三采区轨道运输斜巷上平台,普通的绞车都具有豪华汽车才有的主动刹车功能,还配备了人工智能——红外传感监控联动报警系统终端。
运输队副队长李志强和记者说: “在绞车运行期间,若有行人通过偏口或上下平台时,就会触发红外感应,对应点会弹出监控视频、发出声光报警,提醒绞车司机注意,迅速采取安全预防的方法,来保证行人安全。 ”
10时许,记者来到了2301大采高、大采长工作面。 液压支架4米多高,一字排开。 支架立柱之间装有网格防护网,里外各有一条通道。 “操作液压支架或开采煤机时,我们都站在里面,就像在‘防空洞’里,可避免煤壁片帮等危险。 ”支架工李红旗说。
在机头处,记者见到了采煤机,长16米,最大高度4.5米,滚筒直径2.24米,单刀原煤产量1500多吨,较传统综采面人均工效提高了28%。 “若条件允许,我们一个队一个圆班就能完成全矿一天的产量。 ”采煤工仇东洋底气十足。
工作面不仅有“大块头”,也有“大智慧”。 在设备列车处,并列放置着两台乳白色的14英寸防爆计算机。 右侧的一台实时显示采煤机、刮板机、转载机、破碎机、乳化泵、喷雾泵等设备正常运行参数及配套保护数字信号; 左侧的一台实时显示工作面各场所及煤流系统、运输系统的视频画面。
“这是我们的远程自动化集中监测系统。 通过它们,我们一方面能够统筹组织,实现高效生产;另一方面,还可以对设备做动态体检,实现精准检修和维护,从而保障设备良好运行。 ”该队技术主管刘洪淼介绍说。
记者注意到,在偌大的现场,只有一名巡检的电工,却不见乳化泵工的身影。 刘洪淼和记者说,工作面设备所需的乳化液全由该矿南风井地面集中供液系统供给,以此来实现无人值守。 该系统具有自动配比、在线监测等功能,为液压设备定制搭配“营养液”,可有效提高设备的效能和使用寿命。
随着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智能化无人等“智慧矿山”项目的不断推进,井下的作业人员少了,员工的劳动强度低了,工效也提高了。 2018年,该矿全员工效为每人每月77.76吨,较2017年提高了19.19%。
匆匆一瞥,“智慧矿山”的魅力已让记者赞叹不已。 而马迅和记者说,目前,该矿还处于“智慧矿山”建设的冲刺阶段。
“智慧矿山”兴起于2010年。 当时,新桥煤矿刚刚成立两年,面临矿井新、队伍年轻等诸多问题,是走老路稳扎稳打,还是辟新路开拓创新? 新桥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2010年,全方面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建设“智慧矿山”,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先试先行方能占据发展优势。 2012年,该矿又建成并投用了矿井综合自动化平台。
2017年,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传统产业步入转型新时代。 该矿“智慧矿山”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被集团公司确定为“智慧矿山建设示范单位”。
2018年10月,该矿成立了由矿长、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智慧矿山”领导小组。 作为常务副组长、80后副矿长王勇负责具体实施。 “智慧矿山”虽然在全国遍地开花,但朵朵各异,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如何定义自主的“智慧矿山”? 带着这一思考,王勇带领“智慧矿山”建设考察小组,赴山东,到内蒙古,上北京,下南京,深入先进煤矿企业和优秀科技公司考察、交流。 满怀责任和梦想的考察小组也是蛮拼的,每次行程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有时一天要去4家单位,白天考察,晚上则集体讨论。 尽管一路风景,却无人欣赏。 他们调侃说: “我们就是风景。 ”
人不解甲,马不卸鞍。 紧接着,王勇带领“智慧矿山”建设人员,加班加点编制了达600多页的建设方案。
博采众家之长,契合自身实际。 自主定义变得清晰明朗。 该矿明确坚持节俭搞建设、主动参与搞建设的导向,去华求实,着力突出“智慧矿山”建设的匹配度和实用性,确保建设成果完全转化为高水平发展的强大动力,让员工切实看到发展之变、享受发展之利,更安全、体面地工作。
2018年12月,完成了智慧矿山建设方案的编制与评审工作,并于当年年底完成了智慧矿山基础建设;
一幅新图景正在照进现实。 以千兆、万兆工业环网为数据传输通道,以自动化子系统建设为基础,以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概念为建设思路,实现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自动化、综合调度指挥、多系统联动、经营辅助决策等多种功能。 同时,基于智慧矿山平台与一张图理念,高度集成安全监测类、主煤流监控以及生产辅助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智能监控信息,实现安全生产动态管理,集中管控、预警联动、专家决策和大数据应用分析等,最终建设成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的一流矿井。
“建设‘智慧矿山’是发展之需,初心之责,员工之盼。 我们将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强力推动矿井安全高效发展,为集团公司改革转型高水平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该矿矿长杨风才坚定地说。(李春红 孙 详)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内容,绝大部分为原创,版权属河南能源所有,转载请标注明确出处。也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也重视分享,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删除。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方式,邮箱: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